一、為什麼收編流浪貓後「第一站」一定是獸醫院


流浪貓的外表看似健康,但其實許多疾病在潛伏期內無法用肉眼察覺。特別是體內寄生蟲、病毒性疾病與皮膚感染,若不及時診斷,不僅危及牠自身,也可能傳染家中其他寵物。


初診的目的不只是「確認健康」,而是為未來的飼養建立一份完整的醫療檔案。這能幫助你與獸醫追蹤疫苗、體重、血檢、驅蟲等進度,讓照護更有系統。




二、收編後的第一步:就醫前準備


1. 觀察行為與症狀


在帶貓去醫院前,先觀察三天:


這些資訊能幫助獸醫判斷初步健康狀況。


2. 攜帶用品


準備堅固的運輸籠、毛巾覆蓋籠子、必要的食物與尿布墊。建議在籠內放牠熟悉的布,減少緊張。



3. 醫院選擇原則


選擇熟悉貓科動物的獸醫院,詢問是否有「貓友善掛號時段」。這能減少與犬隻接觸,避免額外壓力。




三、初診流程與檢查項目


1. 問診與體檢


獸醫會先了解收編時間、環境、食慾與行為變化。接著進行全身觸診、體溫、聽診與口腔檢查。


2. 血液檢查


主要檢查兩項傳染病:


同時也會檢查血糖、肝腎功能、血球計數等。這些能反映營養與感染狀況。


3. 驅蟲與寄生蟲檢測


流浪貓幾乎都有寄生蟲:


獸醫會根據體重開立驅蟲藥。內外驅蟲應間隔兩週進行一次,之後每月定期維持。




四、疫苗接種與免疫規劃


1. 基本疫苗


2. 施打時間表


3. 常見副作用


打針後可能嗜睡或食慾減退,一般一至兩天內會恢復。若有腫塊或持續嘔吐需回診。




五、絕育手術與晶片登記


1. 為什麼要絕育?


絕育不只是防止繁殖,更可降低以下問題:


2. 手術流程與恢復


手術前禁食 8 小時。術後需靜養 3–5 天,保持溫暖與乾淨。可使用伊莉莎白圈防止舔傷口。


3. 晶片與登記


絕育同時植入晶片可一併完成。登錄資料後,若走失可迅速找回,保障安全。




六、皮膚與口腔照護


1. 皮膚問題


流浪貓常見皮膚狀況包括黴菌感染、跳蚤皮炎與脫毛。治療原則是:


2. 口腔健康


牙結石與口炎是收編貓常見問題。口臭、流口水、吃飯偏向一邊都是警訊。需定期洗牙與使用口腔保健粉。




七、飲食營養與免疫維護


1. 過渡期飲食


收編初期建議餵食易消化、高蛋白低碳水的飼料。若貓胃腸敏感,可選用處方飼料。


2. 補充營養素


3. 體重監控


每月量一次體重,維持在理想範圍。過瘦代表吸收不良,過胖會影響心腎。




八、慢性病與高齡貓照護


收編的浪浪中,不少是中老年貓。牠們常見以下慢性問題:


照護原則:


PAP 建議:記錄每次回診的檢驗值,可利用手機或平台筆記功能做健康日誌。




九、行為異常與壓力疾病


1. 壓力性膀胱炎


收編初期若環境壓力大,可能出現頻尿、血尿。治療重點在環境放鬆與飲水增加。


2. 掉毛與舔毛過度


屬壓力性行為。可提供多層活動空間與躲藏處,並使用費洛蒙輔助減壓。


3. 拒食或暴食


代表焦慮未緩解。以固定餵食時間與柔聲互動降低不安。




十、家庭醫療備品與緊急處理


1. 基礎用品


2. 緊急情況處理原則


若貓突發抽搐、呼吸急促、無法站立,立即送醫並保持保暖。避免餵藥或強行灌水。





十一、長期健康管理 SOP


  1. 每月一次外部檢查:眼、耳、牙、毛。


  2. 每季一次驅蟲。


  3. 每半年一次體檢。


  4. 每年一次血液與尿液檢測。


  5. 發現異常立即記錄並追蹤。


持續記錄是預防大病的最佳方式。許多慢性疾病在早期都可控制。




十二、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


醫療照護不只是治病,也包含心理支持。流浪貓經歷過壓力創傷,醫療過程應配合柔和語氣與獎勵,讓牠感受到安全。


你可以在就診後給予零食或撫摸獎勵,讓牠記住「醫院=安全回家」。長期下來,牠對醫療的恐懼會明顯減低。




常見 FAQ


Q1:流浪貓初診一定要驗愛滋和白血病嗎?


→ 建議一定要,這兩項是流浪貓常見傳染病,提早發現可避免擴散。


Q2:要多久驅一次蟲?


→ 初期兩週一次,之後每月固定一次。


Q3:流浪貓不敢看醫生怎麼辦?


→ 先進行籠訓與費洛蒙安撫,再預約安靜時段就診。


Q4:打完疫苗後嗜睡正常嗎?


→ 正常,一到兩天內會恢復。若持續不吃不喝需回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