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隔離期」是成功共處的關鍵?


許多飼主一開始收編流浪貓時,急著想讓牠和家中貓見面。結果往往是互相低吼、拍打、甚至打架,讓整個家庭氣氛緊繃。事實上,多貓共處的第一步不是見面,而是氣味管理。


貓是一種極度依賴氣味的動物。若沒有「氣味認識」的過程,牠們會把彼此視為入侵者。隔離期能讓雙方透過氣味、聲音與間接觀察,慢慢建立熟悉感,為正式共處鋪路。




二、階段一:隔離準備與空間規劃(第1週)


1. 獨立空間配置


為新貓準備獨立房間,包含:


這個房間要安靜、通風、光線柔和。家中貓不得進入此空間。可用門縫或通氣窗讓彼此嗅聞氣味。


2. 環境消毒與氣味平衡


收編貓可能攜帶寄生蟲,隔離前先完成驅蟲與初診。使用稀釋漂白水或寵物安全消毒液清潔原有貓活動範圍,保持環境衛生。


3. 氣味交換法(3–5天)


每天交換彼此使用過的毛巾或毯子,放在對方房間。讓兩隻貓習慣對方氣味。可搭配費洛蒙擴散器(如 Feliway)減少緊張感。


PAP 建議:氣味交換階段若出現低吼或拍打反應,代表尚未準備好,可延長時間再進入下一步。




三、階段二:門縫觀察與間接互動(第2週)


1. 門縫觀察法


讓兩隻貓透過門縫互相觀察 5–10 分鐘。若雙方僅耳朵轉動、尾巴放鬆,即表示情緒穩定。若出現背毛豎立、低吼,應立即結束互動。


2. 聲音熟悉訓練


在新貓房播放家中環境聲音錄音,如人聲、電視聲,幫助牠提前適應。


3. 同步餵食法


在門的兩側同時餵食。讓牠們把「對方的氣味」與「食物」連結為正向經驗。這是最有效的減壓訓練之一。




四、階段三:短暫見面與空間共用(第3週)


1. 使用圍欄或半開門面見


在第一次見面時保持距離,以安全圍欄或半掩門方式進行。時間控制在 5 分鐘以內。若牠們僅觀察、不攻擊,可逐步延長時間。


2. 觀察肢體語言


出現攻擊信號時,立即分開並降低互動頻率。


3. 玩具轉移焦點


在見面時使用逗貓棒吸引注意力,讓彼此焦點不全放在對方身上。遊戲能釋放壓力並建立共同愉快經驗。




五、階段四:正式共處(第4週以後)


當兩隻貓能在同空間內放鬆、各自活動時,即可進入正式共處階段。


1. 資源分配原則


多貓家庭必須「資源充足」:


2. 空間設計技巧


3. 行為觀察指標


若能互相清理毛、同時睡覺、共享窗邊,代表關係穩定。若仍出現低吼或拍打,回到前一階段再調整。




六、常見衝突與解決策略


1. 打架或低吼


立刻分開,不可用手制止,可用布或抱枕隔開。觀察哪一方挑起衝突,進行單獨冷靜處理。


2. 爭砂盆


增加砂盆數量並分散位置。砂盆太少是多貓家庭最常見問題之一。


3. 爭寵與嫉妒


主人互動時間平均分配。可輪流單獨陪玩,避免「偏心」印象。


4. 持續敵對


若超過兩個月仍敵對,可尋求貓行為顧問協助,透過費洛蒙療法與行為矯正。




七、情緒與壓力管理


多貓共處需要考量每隻貓的性格。有些天生社交、有些偏獨立。理解牠們的情緒語言是維持和平的關鍵。


壓力指標


出現這些情況時,須重新評估環境佈局與互動強度。


放鬆輔助工具




八、多貓家庭的長期經營策略


1. 日常照護 SOP


2. 社交維護


每日安排集體遊戲時間,使用逗貓棒同玩可提升關係。若其中一隻性格孤僻,讓牠擁有專屬安靜區。


3. 健康監控


多貓家庭建議建立「健康記錄表」,追蹤體重、飲食、行為變化。任何異常都能提早發現。


4. 主人情緒穩定


貓能感受主人的焦慮。主人越冷靜、節奏越穩,貓越容易跟上你的節奏。




九、特殊狀況:新貓攻擊原貓怎麼辦?


1. 確認誘因


可能來自地盤爭奪或壓力過高。回溯近期環境變化,例如家具移動或氣味衝突。


2. 回到隔離重建


將新貓重新隔離,並重新執行氣味交換與同步餵食訓練。此階段切勿懲罰任何一方。


3. 行為輔助療法


可使用費洛蒙、放鬆補充劑(如 L-茶胺酸、牛磺酸)協助平穩情緒。


PAP 提醒:攻擊行為並非「壞貓」,而是溝通失衡。用理解取代懲罰,才能真正修復關係。




十、成功共處的心理轉折:從敵對到家人


有一天你會發現,原本互相低吼的兩隻貓,竟然一起睡在窗邊曬太陽。那一刻,就是「融合」真正的定義。從陌生到共處,是時間與信任共同編織的奇蹟。




常見 FAQ


Q1:隔離期要多久?


→ 平均 2–4 週,依貓個性而定。過快見面容易失敗。


Q2:怎麼知道可以正式共處?


→ 雙方能在門縫觀察時放鬆、能同步餵食不緊張,即可嘗試短暫見面。


Q3:一定會打架嗎?


→ 輕微低吼與拍打屬正常溝通,若嚴重攻擊才需介入。


Q4:可以一次收編兩隻流浪貓嗎?


→ 不建議同時導入兩隻新貓,壓力過大會干擾訓練進度。